“好了,都去准备吧,记住,适当调整火力强度,别一下子把德国人吓跑了——”冯笃行再次提醒,万一开打后,负责正面硬扛的一营火力全开,那真有可能把德国人直接吓跑。
用这个时代的火力标准衡量,突击团的火力配备堪称变态,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时候,全世界火力最强大的美国,一个师也只是装备三百挺机枪,教导团一千八百人,装备的轻重机枪就超过一百挺,火力密度几乎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军的三倍。
如果再加上配置到班一级的超级左轮,如果德国人敢摆出密集阵型,那就是来多少死多少,突击团完全有实力把赫尔穆特堡变成索姆河那样的绞肉机。
军官们开战前动员会的时候,一线的官兵也正在设置阵地。
罗德西亚北部师虽然没有多少参与战争的机会,但是内部经常举行各种对抗演习,所以阵地的设置上,和时下欧洲国家流行的线型阵地也不一样。
和线型阵地相比,突击团的阵地更接近一战后期的堑壕阵地,更有层次,更有利于火力发挥,也能对士兵们提供更好的保护。
唯一的缺点是这样的阵地构建起来需要更多的土木工程作业,所以突击团才会有辅助部队。
说白了,辅助部队在部队转移时要背弹药,战前要挖战壕,战斗中要抬伤员背尸体,战斗结束后还要负责打扫战场,可比正规部队累多了。
尼亚萨兰的部队,营级没有直属的炮兵部队,为了加强一营的火力,冯笃行将团属炮兵连配备到一营阵地上,加上一营装备的六十毫米口径迫击炮,火力强度还是不错的。
一营的阵地,炮兵阵地位于阵地左后方。
这里要介绍赫尔穆特堡的地形,赫尔穆特堡附近都是丘陵地形,赫尔穆特堡是建在一个地势颇高的丘陵上,一营阵地左后方是一个反斜面,这对迫击炮没有影响,但是对德军部队装备的野战炮却影响很大。
简单说,战斗开始后,一营的迫击炮可以直接打击进攻部队,而坦葛尼喀第二师的炮兵部队却无法对一营进行火力压制。
等等——
坦葛尼喀第二师根本就没有炮兵部队,整个坦葛尼喀德军只装备了十二门已经快老掉牙的火炮,还都在乌松布拉的炮台上无法移动,至于更先进的野战炮,德国政府连本土正规军都无法保证,根本没有实力装备殖民地仆从军。
所以冯笃行才这么有信心,因为冯笃行根本想不出坦葛尼喀第二师能够战胜突击团的理由。
陈镑是一营一连一排一班的机枪手,从番号上也能看出,陈镑可以算是一营最好的机枪手,多次在罗德西亚北部师内部评比中赢得过名次,尼亚萨兰陆军学院曾经想把陈镑调到陆军学院担任教官,只可惜陈镑到现在英语都不过关,所以才未能成行。
尼亚萨兰部队的一个机枪小组,通常是由三个人组成,一名机枪手加上两名副射手,机枪手主要负责抗机枪,副射手负责背备用枪管和子弹,如果机枪手在战斗中阵亡,那么副射手就要及时盯上,而考虑到火力的重要程度,战斗中机枪手肯定会被重点照顾,所以机枪手是一个高风险职业,平时的待遇也很优厚,连战壕都不用自己挖。
当然这一次因为情况比较特殊,挖战壕的也不是民团,而是荣耀堡叛军。
“这里不行,战壕的宽度还要增加,正面多放几个沙袋,不用预留射击孔——”一名副射手正在教木木的手下挖战壕,其实说这么多都没用,木木的大部分手下不懂英语,更不懂汉语。
传统的机枪阵地,都是将射击孔直接开在阵地前方,可以直接向进攻的部队扫射。
突击团使用交叉火力,所以射击孔的位置是在阵地的侧面,正面根本不开口,这也就减少了机枪射手被直接攻击的可能。
这样的阵地,主要还是建立在对战友的信任上,作为特级射手,陈镑对自己的射术很自信,有充足的信心保证射界内没有敌人能顺利通过。
同样陈镑也对战友的射术有信心,陈镑在保护战友的同时,战友也在保护陈镑。
“该死的鬼天气——”副射手唐裔心疼的擦拭自己的军靴,突击团虽然没有穿军装,但是还穿着配发的军靴,这个习惯一时半会儿改不了。